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据《阿弥陀经》记载,西方净土有著无上的庄严。它有七种严饰的树木楼阁,有八功德池水,有诸色微妙的莲花、妙声婉转的众鸟。众生於此但受诸乐,无有众苦。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後便可往生该处。这样美妙的世界,而入门的方法又如此简单,自然吸引了成千上万期望美好生活的人。所以,此经一出,立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念佛的声音传遍了乡野闹市、街头巷尾。然而,唯一遗憾的是,那些诸色美妙的莲花虽是天堂的装饰,竟也有生死荣枯,花开花谢。佛教认为,那便与天堂无关,而是人事之所为了。
北宋元年间(一○八四~一○九三年),荆王赵楫有一位王夫人精勤念佛,希望死後转生净土。她不仅自己念,还带领丫鬓们一起念。其中一位丫鬓年纪尚小,耐心不够,念佛时经常走神。王夫人几次劝谏都不生效,一气之下,便欲将丫鬓逐出王府。那位丫发悲悔万分,声泪俱下,恳求夫人将自己留下。夫人心地仁慈,见他苦苦哀求,便又把她留了下来。自此之後,那位丫鬓便认真念起佛来,辛苦程度反在夫人之上。
一天晚上,那位丫寰突然无疾而终,异香遍室。
就在这天夜里,夫人做了一个怪梦。她梦见那丫发来向自己感谢说∶「多亏夫人训导,妾今日往生极乐去了。」夫人问道∶「西方净土到底怎样,值得往生吗?」丫鬓回答∶「夫人欲知此事,但随妾前往一番就是了。」夫人於是随之而去,到了西方净土。只见树木青葱,楼阁庄严,众宝装饰,鹂鸟婉转,果非俗世可比。夫人心中欢喜,又随丫鬓前行,突见有两池碧水,上面遍生莲花,颗颗鲜白,只是有的正在鲜花怒放,有的却已枯萎零落。丫发解释说∶「池中的莲花都是发念往生西方净土之人。人间才发一念,池中便生一花。随人念佛的勤懒,其所应的莲花便相应荣枯,各不相同。」丫发指著一株随风飘动、众宝装饰的莲花对夫人说∶「这位是杨杰,他念佛精勤,故其花如此。」又指著一株略见枯萎的莲花说∶「这位是马 ,他念佛略懒,故其花又如此。」二人又前行几里,遥见一花金光映照,妙色庄严。丫鬓说∶「这便是夫人所化的花了。花既如此,表示夫人当转生上品人中。」
突听喧闹纷纷,有哭声传来,夫人惊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又听人报,有位丫鬓去世了。夫人惊奇,处理完丫鬓的丧事,便按梦境所见去拜访杨杰、马 。杨杰已经去世了,而马 却还活著,身子也健康得很。王夫人自此更加勤奋,後於生日时秉炉烧香,伫立而逝。据说便是往生西方净土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莲花在净土宗佛教中有著重要意义,成了念佛人的化身,标著念佛人的精诚与否。
本来,净土宗提供的是最简单的修行法门,认为人只要念佛,便可往生西方。然而,念佛人应该怎样念佛、念佛应念多少声,却没有一个可靠的标准。佛经本来说,一声念佛莲花生,十声念佛生净土,可以说是把本来就极其简易的法门说得更加快捷了。然而,速度太快了也不完完是好事。倘若每个人都牢记十声念佛生净土的格言不忘,那他一生尽可胡作非为,只要在死前抓紧机会,赶快念十声阿弥陀佛就是了。即便他念的遍数不够,只要念一声,便也可一朵莲花生净土,成了极乐世界的预备人员。这自然对世俗世界的社会秩序极端不利。所以,那极乐世界中的莲花便不能任其繁荣,而应该有枯荣谢落,以便让念佛的人注意,应该一生精诚向善,切不可临死抱佛脚。否则,他的莲花早就乾枯死了,往生净土自然没门。上面的故事反映的就是这个问题。
话又说回来,净土宗还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念佛总比不念为好,念一声莲花开,念两声花转盛,千声万声一过,那莲花便晶莹透彻,光明照体了。有此事做证明,念佛的人便知道,自己的行为已得善报,莲花已植入极乐池中去了。所以,净土莲花实际上是把善报从来世转到了眼前,使念佛的人有了充分的自信,信心一立,他念佛当然就更虔诚更勤苦了。
南宋嘉定年间(一二○八~一二二四年),钱象祖曾作诗云∶「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尘埃。我心清净超於彼,今日遥知一朵开。」那便是自信心的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