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五三八—五九七),陈、隋时高僧,佛教天台宗的创立者。本姓陈,颖川(郡治今河南许昌)人。十八岁出怜后从慧思业。陈太建七年(五七五年)入天台,建草庵,讲经九年,因称「天台大师」。他融合当时南北佛教的特点,强调「止」、「观」并重。着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简称《童蒙止观》)、《六妙法门》(又称《不定止观》)。
调身、调息、调心是止观法中的主要锻炼内容。
调身,就是在止观时候调整身体的姿势。姿势用半跏坐,即单盘;或用全跏坐,即双盘。要求先安坐,次当正脚、宽衣、安手、正身、正头颈、口吐浊气、闭口、闭目。调身的要领是「不宽不急,是身调相」,即不松垮,不紧张,这样就端身正坐,犹如奠石了。
调息,就是调练呼吸。智顗认为: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有声为风,气出入不尽为喘,无声而出入不细为气,而息是「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调息的目的,就是如何把风相、喘相、气相调节成为息相。具体方法《童蒙止观》中有三条:「一者下着安心」,就是稳定情绪,安定思想;「二者宽放身体」,就是全身放松,避免紧张;「三者想气偏毛孔出入,通同无障」,就是默想呼吸,似周身毛孔出入,如体呼吸般,畅通无阻。调息的要领是「不涩不滑」,即呼吸自然,柔细深长,无风、喘、气相。
调心,就是调定心情。按《童蒙止观》内容,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入定。主要是调伏乱想,用意想来克服昏沉、散乱、用意太过和呼吸太重。第二步是住定。即随时用心(意)来调正不调当处。第三步是出定。即每当用止观法修炼结束时,要根据「出定调身息心方法」,渐渐由静入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就止法和观法而言,止是停止,即开始练功时,把一些念头乱想调伏下去,如若不行则用观法。观就是闭目返观,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去克服杂念,以入静。《六妙法门》记述的就是六种止观法,即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智顗还把止观法和治疗疾病结合起来。《童蒙止观,治病第九》曰:「安心住在病处,即能治病。……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又曰:「有师言,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皆用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呬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该书还记述了十二息法:「一上息,二下息,三满息,四进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燰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作者认为「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
这套止观法是借调息妄图成佛,带有宗教迷信色彩。但从这套「功法」的本身来说,是珍吨的气功锻炼方式,并在保健医疗上有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