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40多年以前的事了。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带领一个小分队地质人员在安徽省淮河南岸八公山附近进行地质调查。原先,他们被那里丰富多样的三叶虫化石吸引住了,几大以来,从这些化石的特点和类别上认识到这里的寒武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组,因而比较顺利地绘制了地质图。
一天,他们走完了山地,来到平原上,感到有些疲劳,打算找一处合适的地方暂时休息一下,山麓下有几株大树,树下有几块比较平整的岩石,周围绿草如茵,相当幽静,他们就各自找到位置,有的坐下,有的躺下。谢家荣也选了一处岩石,放下背包,也许是地质人员习惯性的动作,提起铁锤,顺手向旁边的石灰岩露头敲去,剥下一个小石片,随手掏出口袋里的放大镜,观察石片上刚打开的新鲜面,慢慢地顺着视线找寻着。
“呵!蜒呀!”他惊奇地喊叫起来。原先,他以为这些石灰岩地层也都属于早期古生代的,没有什么再研究的必要了。而眼前,在他手上的那块标本,却突然出现一个石炭纪的“标准化石”,属晚期古生代的,怎么不惊骇这个偶然的发现呢!
而这个发现,并不在于化石本身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只是在这大片的冲积平原底下将有可能埋藏着丰富的、诸如相邻的苏鲁豫地区内常见的二叠纪煤层,并为今后在这里寻找煤炭资源提供了更有把握的线索。这个意外的收获,怎不使人喜出望外而惊叫起来呢?
接着,小分队的队员们也忘掉休息,围绕在这片不大的石灰岩露头上敲打起来,终于找到了更多的蜒类化石。这时,骤起的兴奋把疲劳也驱散了,大家立即又投入到一场新的紧张的战斗。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的工作,终于在谢家荣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比较肯定的结论——向北延伸的大平原底下,非常有可能掩埋着巨大的煤田,应该建议有关部门进行钻探。
后来,调运来钻机,果然在平原底下钻到了煤层,经过进一步勘探,认为这里的煤层具有开采价值。随后,建立起淮南煤矿。1950年以后,在此基础上,在淮河两岸开展大规模的勘探,摸清了地下煤层的分布规律、范围和储量,并建立了许多新的矿井,如今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两淮(淮南和淮北)煤田。当人们走到哪里,无不怀念谢家荣的贡献,无不肯定一块小小化石竟为国家立下如此伟大的功劳!
在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地质工一作者深入到藏北无人区腹地,在昆仑山脉东部、西部和可可西里山麓,先后找到了二叠纪时期的蜒类化石,陆上的单网羊齿与蕉叶羊齿植物群,从而证实了这里的晚期古生代地层与华南广大地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至四川等省的同期地层同属于一个类型,均是含煤沉积。因此,今后在藏北地区寻找煤炭资源是很有希望的。
人们所熟悉的石油,其埋藏的地方,也都和一定的地层层位有关,例如大庆油田,形成于白垩纪;胜利、大港、下辽河油田,形成于第三纪早期;其它油田,也都有自己的成油时期。要寻找石油,必须先找出这些含油的地层,而确定地层的时代,必须从研究和找寻化石开始。比如上述各第三纪早期含油地层中,产有丰富的介形类、轮藻、小型螺类等多门类化石。
以渤海湾各油田为例,最先在胜利油田就以化石找油获得成功后,然后扩大到大港、下辽河。如今,整个渤海地区的油田,都属于同一种类型,化石的功劳可不小!
实际的例子太多了,不需在此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