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神秘主义派别。“苏非”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源于阿拉伯语“Suf”一词,意为“羊毛”,因该派成员衣着粗织羊毛服而得名。
该派源于早期一些虔诚的穆斯林因深信《古兰经》中有隐晦的经文,期望通过苦行和禁欲的行为,切身体会经文中关于穆罕默德实践中的神秘经验。
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对伍麦耶王朝奢侈之风的消极抗议,但无系统的思想体系。八世纪中叶以后,在新柏拉图主义等外来思想的影响下,发展成为神秘主义派别。对信仰作神秘主义的解释,把苦行、禁欲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力求通过神秘的“爱”和沉思冥想,使自己融于安拉,从而达到“无我”的境界。
十一世纪,安萨里将神秘主义纳入伊斯兰教正统教义,使其影响逐渐增强。十三世纪,伊本·阿拉比又进一步发展了苏非派的神秘主义,使其成为系统的“泛神论”思想。早期的苏非派几乎完全建立在个人活动基础之上,十二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许多以奠基人名字命名、具有常设性、群群组织严密的教团群群组织。
其中卡迪里、里法伊毛拉维、契斯提、沙兹里等教团影响较大,他们的活动遍及整个伊斯兰世界。
苏非派不是一个统一的宗教团体,故没有统一的教义和仪式。但各教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和道乘途经进入“无我”境界,从而达到与安拉“融合”的目的。同时,都有独特的“齐克尔”(赞念安拉)形式,并为此举行一定的仪式。
一般教团都实行导师制,导师被称为“谢赫”、“长老”、“巴巴”或“辟尔”,其弟子经过修炼,被认为获得“真理”,达到了与安拉合而为一的目的,就可以另群群组分支教团。由于苏非派教团导师有特殊的地位,故他们逝世后的墓地也是其门弟子的朝拜地。宋元时期,就有苏非教士在中亚和中国活动。明末清初,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及其道乘修持通过中亚及其它途径传入中国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并逐步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独特的门宦制度。
|